请登录 免费注册 购物车0 我的康德乐 客户服务 网站导航 手机版

400-168-0606

疾病百科
脉管炎常见病种
您现在的位置: 疾病百科 > 脉管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脉管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百济健康商城发布时间:2014-12-10 00:00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作者对2009年6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6例脉管炎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该药对TAO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6例TAO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20岁~50岁,平均33岁;病变部位:单侧肢体20例,其中下肢17例,上肢3例;双侧肢体6例,其中双下肢5例,双上肢1例,四肢2例;病变分期:I期(局部缺血期)6例,II期(营养障碍期)17例,III期(坏疽期)5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1岁~49岁,平均32岁;病变部位:单侧肢体18例,其中下肢15例,上肢3例,双侧肢体8例,其中双下肢6例,双上肢2例,四肢2例;病变分期:I期8例, II期18例III期2例,两组患者在统计学上不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静点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d。两组均配合抗感染、止痛创面换药等对症处理,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同时使用常规降压、降糖药物治疗,治疗中均不采用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药、抗凝剂溶栓剂等;疗程为1个月,治疗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测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D二聚体及血流变指标变化,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

  1.4 疗效评定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创面完全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步~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约1000 m左右无不适者;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创面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约500 m左右者;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肢体创面接近愈合或缩小,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约300 m左右者;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进步或病情继续加重者。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3 讨论TAO好发于男性青壮年,是一种累及血管的慢性、进行性的非特异炎症性,有周期发作的特点,主要侵及四肢中、小动静脉,而以下肢血管最易受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痉挛状态,从而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血管壁及周围广泛纤维化等。有研究[1]证实,TAO血管腔的血栓性闭塞主要由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亢进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后继发引起血液高凝状态[2],导致血流变指标异常,加速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二聚体测定对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以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有重要的意义[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存在凝血活化或继发性纤溶亢进,相应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降低[4]。

  本研究选用治疗脉管炎的常用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作为对照,较前的研究[5]也表明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流变指标,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项作用也在本研究中得以验证。在低切变速率下,血小板与血小板间、血小板与血管内膜下微纤维间是依靠纤维蛋白原连接的[6]。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可能是其不影响D二聚体及血流变低切指标的原因。

  丹参素和川芎秦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单剂中药, 川芎嗪注射液可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调节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对抗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扩张微血管, 改善血流高粘性指标,但同低分子右旋糖酐一样对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影响[7]。丹参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栓的形成[8]。同时能使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加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的活性,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引起纤溶[9],降低血液D二聚体水平[10]。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川芎嗪和丹参素的复合制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11,12],观察结果表明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疾病的功效,对血管疾病起到有效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综合丹参与川芎嗪单剂药物的优点,降低D二聚体水平,改变血液高粘状态,抑制血栓形成, 对脉管炎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参考文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脉管炎的临床观察,王献章,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20期)
 
脉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