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购物车0 我的康德乐 客户服务 网站导航 手机版

400-168-0606

疾病百科
皮炎常见病种
您现在的位置: 疾病百科 > 皮炎

异位性皮炎的病因研究

来源:百济健康商城发布时间:2014-12-08 00:00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的发生与毒邪密切有关,研究认为异位性皮炎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有""毒邪""的信息存在。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至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

  笔者认为该病原因之一为遗传性过敏体质。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有些患者不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划痕征现象。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可忽视。疾病发生随生理年龄变化而各异,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者居多。除上述以外,季节气侯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大多学者认为 本病的病因为先天脾虚,易感受风、湿、热诸邪,正邪相搏于皮肤而发病。李林[1]认为先天禀赋不足,禀性不耐,脾失健运,易生内湿,此为发病之基础,后因饮食不当,如进食腥发海味,奶蛋类及辛辣之品,助湿化热,促使内蕴湿热外发肌肤,或因风湿热邪侵袭,内外合邪,浸淫肌肤病而发病。张志礼[2]认为此病的发生与遗传体质,免疫异常有关系,从中医理论看,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多由母体遗热于胎儿;或后天饮食失调,致使脾虚湿从内生,食滞郁久化热,造成脾虚胃热,又外感风湿,热邪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所以脾虚胃热,食滞不化乃此病之本,风湿热邪是本病之标。李元文[3]认为,本病系禀赋不耐之体,外受风湿之邪的侵袭,阻滞肌肤与气血搏结,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卫气不得宣泄,水湿不得运化,气血津液不得濡养肌肤而成。段行武[4]认为因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无以生化气源,必致气血津液亏虚,肤失所养,或因脾失统摄,导致在疾病早期津液大量外渗,渗液日久而致阴伤血耗,不仅使渗入脉中之津液不足,甚致脉内之津液渗脉外,而致的脉络空虚,因虚而致瘀,血虚血瘀,肤失所养,发而为病。日本现在仍处于众说纷纭阶段。伊藤认为在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基础上发生的脏气紊乱与减衰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平马直树认为用遗传过敏体质来解释目前患病率迅速增加。阿部氏认为,因有七情失调的内因,和六淫外因,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在脏腑功能失调时,内外合邪,搏结肌肤发为皮疹[5,6]。

  目前大多关于异位性皮炎的病因与湿疹的病因基本相似,但有些学者以为异位性皮炎的诱因为毒邪引起。李元文[3]认为湿邪侵袭,搏结气血,多从阳化热郁热成毒。 高萍[8]认为热之甚为毒。湿,热,毒多为急性期表现,虚多为亚急性,慢性期表现。森道伯[7]认为此病乃不注意健康生活,精神疲劳,紧张,不注意饮食(多食,摄取过多),食毒引起的瘀积在肌肤的热证逐渐增加,致使胃肠功能恶化的结果[6]。斋藤隆[8]认为次此病病机为五脏功能失调,血热毒盛,其中,肺经郁热型大多由母体遗传,类似胎敛疮;肝胆湿热型 常因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热,或长期使用激素,毒邪内陷,伏于营血,停用暴发,风热毒相煽,全身蔓延;心火炽盛型 多阳盛之体,体内气火偏旺,血中热毒燔灼,壅搏肌肤则皮损基底鲜红、渗血、瘙痒刺痛;肝肾阴虚型为久病营血耗伤,阴虚血燥 ,余毒未清,肌肤失养,皮损常呈黯紫或淡红斑块,干燥易裂,鳞屑结痂等,久病入络,邪毒遏伏肌表之表现。木正博认为小儿的AD大多同母体胎毒遗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当蕴伏风湿毒邪所致[6]。

  异位性皮炎多由于先天脾虚,易感受风、湿、热诸邪,正邪相搏于皮肤而发病。其发病具有毒邪的特征,毒邪是异位性皮炎重要的致病因素,毒邪的研究对于异位性皮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治疗时应考虑治毒方面入手,驱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另外,还应注意日常生活起居及饮食卫生,使毒邪无以侵入,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参考来源:《河北医学》2005年2月8卷2期;《异位性皮炎的病因研究》;车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