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病因有二:一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起,所谓饮食之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饮醇醪,及喜食煎燥而发,因肥甘之品能使腠理致密,阳气不能宣散于外,郁结在胃,酒有大热大毒,蕴积胃脘,而煎燥之食则助阳助火,从而在病原上形成火热内结在胃,毒伏于胃膜,促使营气不从,逆于胃膜,久则生疼痛溃疡之患。二为情志所伤,而本病为患,(一)是喜怒伤肝,或肝病自伤,肝气郁阻;(二)为 虚,虚滞在胃,久则胃膜受损所致;(三)忧思伤肺,或肺素虚,求救于中土(即子盗母气),久而土伤,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胃阴,胃阴亏虚,脾滞胃呆,引起脾胃升降失和,久之降而不降,阴阳不润,燥湿失济,营卫凝涩,逆于肉里,胃膜受损日久生此病。上述几种原因,单独出现者有之,合并出现者亦有之。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采用中医药实施调理性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我们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多例,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1 脾胃虚弱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本病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服寒药过多,而损伤脾胃,因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脾胃受损则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采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治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
2 胃络瘀阻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 蒲黄;丹参 檀香 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 白芍 蛤粉炒 阿胶 枸杞子 五味子 川芎 枣仁 茯苓 陈皮 木香 生姜 大枣)。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炮附子 阿胶 黄芩)。
3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慢性胃炎的诊治趋势已经趋向于综合性的全方位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表明,保持心情舒畅,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减少本病的发病率,进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分析,成中利,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7期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分析
来源:百济健康商城发布时间:2014-12-10 00:00